古帝堯廟位于臨汾市南約三公里處。始建于晉代,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,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,俗稱三圣廟,是中國專門紀念堯,舜,禹三位先祖的廟宇。歷代修葺,屢遭戰亂,今存山門、五鳳樓、廣運殿、寢宮等,欞星門、儀門已毀。
相傳臨汾是堯的都城,后人為祭祀堯王的功績,于是在這里修建了堯廟等建筑。堯廟內現存五鳳樓、廣運殿、堯井亭及寢宮等。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,殿高27米,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,柱上雕龍刻云,工藝不俗。堯廟山門正中門額嵌“古帝堯廟”四字,旁門東刻“就日”,西鐫“瞻云”,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向太陽,萬民瞻望如五谷盼甘霖。
堯廟主要有山門、五鳳樓、堯井亭、廣運殿、寢宮等古建筑群,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,殿高27米,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,柱上雕龍刻云,工藝不俗。還有距今已1600余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、柏抱楸、鳴鹿柏、夜笑柏等景觀
由于老的廣運寺已毀于火災,現在看到的寺院是近年來重新修建的。廟內還有10多座石碑,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。
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并逢廟會,康熙帝巡幸堯廟時,定為皇會,屆時全國各省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,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。歷代帝王將相,達官司顯貴,墨客騷人,對堯廟吟詠甚多,贊嘆備至。
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“龍鳳之脈”,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,長達300米。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,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志,這里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。
主要景點
堯陵墓
古帝堯陵位于臨汾市東,郭行鄉北郊村西,距市區35公里。堯陵依山傍水,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巖石丘上,澇河環繞,巖崖下潺潺西流,陵丘高50米,周3O0米,古柏蔥茂,世稱神林。山門面河臨岸,上建戲臺,下為磚券門洞,呈樓閣式。進了山門,東西原為看戲樓臺,北面為儀門,系木構牌坊,斗拱層層疊架,飛檐左右排出,結構精妙,巧奪天工。
坊上前書“平章百姓”,背書“協和萬邦”,過去此處為下馬坊,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,至此均須下馬落轎。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,面闊三間,高大敞朗,東西為配殿。獻殿后有石階13級,踏階而上,原有正殿五間,現存搭建的碑廊,中豎“古帝堯陵”作為標志的石碑,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歷年間修造,兩旁排列著元、明、清時代碑碣。中軸線兩側,各有廂房耳房,碑廊下石階兩旁,東西各有一院,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,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,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。
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,據金代碑載,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于此,祭掃帝堯。唐初改建陵園祠宇,并塑唐太宗像于配殿之中,宋、元、明、清歷代修葺。傳說堯死以后,萬民悲痛,人們不約而同,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巖丘上來,于是掬土成山,留下此純凈黃土堆積的陵丘。
相傳獻殿后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后有洞可通懸棺井穴。傳說有人撬開階石,找到洞口,用繩索縛雞吊下,初則聞雞叫聲,待提繩而上時,卻不見了雞頭,此后這無人再去探究。還說懸棺穴底,有清水潛流,登殿頂俯首側耳,猶聞潺潺水聲。陵東3里有下馬莊,再東3里有上馬臺,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,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,去堯廟祭拜其母,至今履跡可辨。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,官府減免其差徭,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,春秋二祭相沿不廢,逢會唱戲,鄰縣鄉民齊集。日寇入侵、戰亂以后廟會廢止,至今未復。
開放時間
周一至周五(6:30--20:00)
地址
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臨汾市南堯廟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