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護國寺位于西城西四牌樓之北,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,農歷每月逢七、八有廟會。
護國寺是北京八大寺廟之一,始建于元代。原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,初名崇國寺(北寺)。明宣德四年(1429年)更名為大隆善寺。明成化八年(1472年)賜名為大隆善護國寺。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,曾對寺廟大加修繕,名護國寺,又稱西寺,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。
護國寺小吃是以清真京味小吃品種為主。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種也有變化。有各種細餡元宵,清真湯圓,艾窩窩等近百個品種。
護國寺廟會
護國寺廟會山門(南門)不開,游人出入走東西角門,進入后就可見一座叫金剛殿的佛殿。當年的山門及角門,于上世紀50年代初拆除,蓋起了樓房,為北京市鐘表眼鏡公司。后邊的金剛殿當做庫房用,此樓如今還在護國寺與隆福寺、白塔寺、土地廟、花市等五大廟會由來已久。清康熙年間是五大廟會鼎盛時期,甚至原有的報國寺等大型廟會竟被其取代。
護國寺原為舊歷逢七、逢八開放;自民國十一年(1922年)改為陽歷逢七、逢八開放。每屆廟會期“凡珠玉、綾羅、衣服、飲食、古玩、字畫、花鳥、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,星卜雜技之流,無所不有。”(《燕京歲時記》)因此,城鄉游人摩肩接踵,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帶清王府邸居住的貴族婦女也來此光顧。
護國寺廟會從興起至解放前,約有三百年的歷史。歷經滄桑,情況逐漸變遷,因時而異。
北京地道的小買賣兒一條街。
山門內是前院,最南邊有一茶湯攤兒,字號“年糕李”。這個攤兒不小,前邊一溜兒是售貨案子,后面有幾張方桌,供顧客吃食休息。往北走,有扒糕、涼粉、油炸灌腸、鹵煮丸子等賣各種北京風味的攤兒。在西邊靠墻的地方,有個賣粘瓷藥和擦銅藥的地攤兒,此人五十多歲上下年紀,嘴里不停地吆喝著“粘瓷的,擦銅的”。
前院靠東邊墻是賣山貨攤位,鍋碗瓢盆、叉把掃帚、大笤帚、筐籮簸箕,各種炊具,日用雜品,一應俱全。 由金剛殿東西山墻往北分成東西兩路,各攤位都支起藍白布棚,賣什么的都有。東路南頭兒有一賣香面的,支著藍布棚子,香面是用各種香味木料,如檀香木,制成粉末狀,裝入布袋,帶在身上或放置家中,散發香味兒,傳統的香面就是當時中國式的“香水”。
往北有賣木梳的,各種木質的、牛角的大小各式梳子、篦子,應有盡有。 還有一布鞋攤兒,按季節售貨,春秋夾鞋,夏天布涼鞋,冬季棉鞋,北京人喜穿的駱駝鞍毛窩、老頭兒樂,各色布料具備,都是按百姓需要供應。
還有些零碎小吃食,如賣棉花糖的,他們都不定地方。 在西路,有一賣鞋面兒的,五顏六色,各種面料,花色品種齊全……
開放時間
旺季:07:00-22:00淡季:07:00-20:00。
地址
北京西城區護國寺大街93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