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明園遺址公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(qū)中部偏東,西北去西直門二十華里。圓明園亦稱“圓明三園”,是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、萬春園的統(tǒng)稱,是清代行宮式御園,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,與頤和園緊相毗鄰。始建于康熙46年(1707年),由圓明園、長春園、綺春園三園組成。占地350公頃(5200余畝),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(2100畝),有園林風景百余處。
歷史上的圓明園,是由圓明園、長春園、綺春園(萬春園)組成。三園緊相毗連,通稱圓明園。共占地5,200余畝(約350公頃),比頤和園的整個范圍還要大出近千畝。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間,所創(chuàng)建和經(jīng)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。雍正、乾隆、嘉慶、道光、咸豐五朝皇帝,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(yōu)游享樂,并于此舉行朝會,外理政事,它與紫禁城(故宮)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,被清帝特稱為"御園"。
歷史浩劫
至清代中葉,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(shù)已大大落后于西方,階級矛盾日益尖銳,1840年(道光二十年)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(zhàn)爭——第一次鴉片戰(zhàn)爭;隨后國內(nèi)又爆發(fā)了反抗清王朝統(tǒng)治的“太平天國”。1856年10月,英國和法國聯(lián)合發(fā)動了第2次鴉片戰(zhàn)爭。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(zhàn)端,但未達到予期愿望。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,就決計陳兵京城。侵略軍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,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、法、俄、美簽訂了喪權(quán)辱國的“天津條約”。
1860年(咸豐十年)7月,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,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,一面武力進逼,一面誘以“講和”。目的在于陳兵京師,逼清廷就范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(zhàn)守之策。侵略軍長驅(qū)直逼通州。9月21日,通州八里橋決戰(zhàn)清軍失利,次日晨,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,造成都城無主,百官皆散,軍卒志懈,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。
圓明園于咸豐十年,即1860年的10月,遭到英法聯(lián)軍的洗劫和焚毀,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。
大宮門
大宮門共5間,南向,門前有大型月臺,東、西朝房各5間;房后另有曲尺型拐角朝房各27間;東為宗人府、內(nèi)閣、禮部、吏部、兵部、都察院、理藩院、翰林院、詹事府、國子監(jiān)、鑾儀衛(wèi)、東四旗各值房;西為戶部、刑部、工部、欽天監(jiān)、內(nèi)務府、光祿寺、通政司、大理寺、鴻臚寺、太常寺、太仆寺、御書處、上駟院、武備院、西四旗各值房。
正大光明殿
正大光明殿是圓明園的正殿,皇帝每年舉行生日受賀、新正曲宴親藩、小宴廷臣、中元筵宴、觀慶龍舞、大考翰詹、散館鄉(xiāng)試及復試的地方。殿上懸雍正手書“正大光明”匾額,殿堂7間,前面有寬大的月臺,東、西配殿各5間。
勤政親賢殿
勤政親賢殿即養(yǎng)心殿西暖閣前室,位于正大光明殿東面,為盛暑時皇帝辦公之處,有殿堂5間。北設寶座,南為窗,東有板墻開門,與養(yǎng)心殿明間相通,為皇帝召見大臣之所。窗外抱廈內(nèi)圍有木屏,與明間相隔,較為隱秘。現(xiàn)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。
開放時間
1~3月—11~12 月:07:00~19:30 (停止售票時間:17:30)
4月—9~10月:07:00~20:30 (停止售票時間:18:30)
5~8月:07:00~21:00(停止售票時間:19:00)
地址
北京市海淀區(qū)清華西路28號